时间: 2025-04-28 17:3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37:57
寄放:指将物品暂时交给他人保管的行为。字面意思是将物品“寄”托给他人“放”置。
寄放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寄”和“放”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寄”有委托、寄托之意,“放”则有放置、存放之意。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寄放”一词。
在**文化中,寄放行为往往伴随着信任和责任。例如,将孩子寄放在亲戚家,意味着对亲戚的信任;将贵重物品寄放在银行保险箱,则体现了对金融机构的信任。
寄放一词常常让人联想到安全感、信任和依赖。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对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将重要文件寄放在朋友家,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对朋友的信任,也让我感到安心。
诗歌:
我把思念寄放在风中,
让它随风飘向你心房。
故事:
他决定将过去的记忆寄放在一个古老的木箱中,
希望时间能抚平那些伤痕。
视觉:想象一个温馨的场景,一个人将一封信寄放在邮筒中,期待着远方的回音。
听觉:听到“寄放”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轻柔的风声,仿佛是物品在风中轻轻摇曳的声音。
在英语中,“寄放”可以对应为“deposit”或“leave with”。例如,“I left my luggage at the hotel front desk”(我把行李寄放在酒店前台了)。
寄放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物品的暂时保管,更蕴含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好这个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细腻度和准确性。
1.
【寄】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寄,托也。 、 《仪礼·丧服》传-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 《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可以寄百里之命。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组词】
寄籍、 寄庄
2.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