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50: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50:23
困心衡虑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内心困惑,思虑重重。这个成语形容人内心感到困惑,思绪纷乱,难以做出决定或解决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困心衡虑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面对重大决策或复杂情感时的内心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个人心理状态时,人们可能会使用类似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讨论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冲突。
同义词:犹豫不决、心烦意乱、思绪万千 反义词:心明眼亮、果断决绝、心无旁骛
困心衡虑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困心衡虑,而后作。”原意是指内心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有所作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演变为描述内心的困惑和思虑。
在传统文化中,困心衡虑** 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深思熟虑和内心修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内心状态。
困心衡虑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深陷困境、难以自拔的情感状态。它可能会让人感到焦虑和无助。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在面对职业转型时感到困心衡虑,不知道应该选择稳定但不太喜欢的工作,还是冒险尝试新的职业道路。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 困心衡虑 来表达内心的纷乱:
夜深人静时,困心衡虑多,
星光不解意,月影自婆娑。
困心衡虑 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阴暗的房间、沉重的音乐和深邃的眼神,这些都是表达内心困惑和思虑的视觉和听觉元素。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orn between choices" 或 "in a state of mental turmoil",这些表达也传达了内心的困惑和冲突。
困心衡虑 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内心状态。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有~,仅脱于震凌者矣。
1.
【困】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wéi),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本义:废弃的房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困,故庐也。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衡】
(形声。从角,从大,行声。本义:绑在牛角上的横木)。
同本义。一说穿于牛鼻的横木。
【引证】
《诗·鲁颂》。毛传:“福衡,设牛角以福之也。”-秋而载尝,夏而福衡。 、 《说文》。徐锴注:“谓牛好抵触,以木阑制之也。”-衡,牛触,横大木其角。
4.
【虑】
(形声。从思,虍(hū)声。本义:思虑,谋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虑,谋思也。 、 《墨子·亲士》-非士无与虑国。 、 《诗·小雅·雨无止》-弗虑弗图。 、 《荀子·礼论》-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 、 《战国策·燕策》-足下更虑之。
【组词】
考虑、 虑尽、 虑佚、 虑事多暗、 虑思、 虑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