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34:29
“偎干就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物体或人紧贴着干燥的地方,却偏向湿润的地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选择时偏向不利或不舒适的一方,含有贬义。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绘一个人物的不明智选择或行为,强调其缺乏远见或判断力。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批评某人总是选择错误的一边或总是陷入困境。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决策理论或行为经济学时。
同义词:自找麻烦、自讨苦吃 反义词:趋利避害、见机行事
“偎干就湿”这个成语的来源不详,但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选择和决策的一种观察和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行为模式的常用语。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是成功和幸福的关键。因此,“偎干就湿”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常用来批评那些总是做出不利选择的人,强调选择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描绘了一种不明智和自我毁灭的行为模式。联想上,它让我想到那些总是陷入困境却不知悔改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尽量避免“偎干就湿”的行为,总是努力做出最合理和最有利的选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总是偎干就湿,选择了荆棘而非玫瑰。”
视觉上,这个成语让我想到一个人在干燥和湿润的道路之间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湿润的道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雨声,象征着困难和挑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hoosing the path of most resistance”,意思相近,但表达方式不同。
“偎干就湿”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有力的批评工具,用来描述那些总是做出不利选择的人。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并在自己的决策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说不的,成日反你耽心儿来看。《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
1.
【偎】
(形声。从人,畏声。本义:亲近)。
同本义。
【引证】
《列子·黄帝》-不偎不爱。 、 《山海经·海内经》-天毒偎人爱人。
【组词】
偎爱、 偎妻靠妇、 偎红倚翠、 偎干就湿
2.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3.
【就】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4.
【湿】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xiǎn或jìn)声。本义:潮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 《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肾其畏溼。 、 《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 、 《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 、 《孟子·公孙丑上》-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组词】
湿洳、 湿渍渍、 湿风、 湿薪、 湿浸浸、 湿渌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