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2:11
“昏昧”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光线昏暗,看不清楚,引申为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不清,缺乏明晰的判断力或理解力。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状态或事物的性质,暗示一种混沌、不明朗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昏昧”常用来形容环境或氛围,如“夜色昏昧”,“雾气昏昧”,营造一种神秘或压抑的气氛。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思维状态,如“他的头脑昏昧,无法做出决定”。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它可能指代认知上的模糊或混乱。
同义词“模糊”强调的是不清晰,而“昏昧”更多指环境或状态的昏暗不明。反义词“清晰”则完全相反,指明了、清楚的状态。
“昏昧”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昏”指昏暗,“昧”指不明。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抽象的认知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昏昧”有时与道德判断相关,如“昏君”指不明智的君主。在现代社会,它更多用于描述个人的认知状态或环境氛围。
“昏昧”给人一种压抑、不确定的感觉,可能联想到夜晚、迷雾等场景,引发对未知或困难的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长途旅行中遇到大雾,四周一片昏昧,这种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昏昧”这个词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昏昧”可以用来形容夜晚的宁静与神秘:
夜幕低垂,星光昏昧,
寂静中,思绪如雾弥漫。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昏暗的森林或雾气弥漫的街道,带来一种神秘而压抑的视觉体验。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低沉的风声或远处模糊的呼唤。
在英语中,“obscure”或“dim”可以对应“昏昧”,但“obscure”更多指难以理解或不为人知,而“dim”则更接近于光线昏暗。
“昏昧”这个词在描述环境或认知状态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视觉上的昏暗,还隐含了心理上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并正确使用这类词汇可以增强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1.
【昏】
(会意。从日,从氐(d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本义:黄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昏,日冥也。 、 《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 、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 、 《楚辞·思美人》-与曛黄以为期。 、 吴均《与朱元思书》-在昼犹昏。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昏晨之往来。 、 清·袁枚《祭妹文》-风雨晨昏。
【组词】
昏旦、 昏晚、 昏黄
引申为昏暗;无光。
【引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过午已昏。
【组词】
昏邓、 昏邓邓、 昏曚、 昏昏
2.
【昧】
(形声。从日,未声。从日,与光线有关。本义:昏暗不明)。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释诂四》-昧,冥也。 、 《书·牧誓》-时甲子昧爽。 、 《楚辞·九章·怀沙》-日昧昧其将暮。 、 《荀子·哀公》。注:“昧,闇;爽,明也。谓初晓尚暗之时。”-君昧爽而栉冠。 、 《淮南子·原道》-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 、 《后汉书·苏竟传》-虽昧必亮。 、 《战国策·赵策》-愚者昧于成事。 、 《楚辞·离骚》-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轻身而昧大义。
【组词】
昧旦、 昧然、 昧昧、 昧色、 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