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14:42
词汇“冕黻”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贵族的服饰。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冕黻”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冕”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通常由冠和冕板组成,冕板前后有垂珠,象征着权力和尊贵。“黻”则是指古代礼服上的一种花纹,通常是黑青相间的斧形图案,代表着权威和正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冕黻”常用来形容君王的威严和尊贵,如“冕黻之服,昭其文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文学研究和古装剧中仍可见其身影。
“冕”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帽子,后特指帝王的礼帽。“黻”字则源于古代的斧形图案,用以装饰礼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汇逐渐结合,形成了“冕黻”这一复合词,用以描述古代贵族的正式服饰。
在**古代社会,冕黻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帝王和高级官员才能穿戴。它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提到“冕黻”,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古代的宫廷、帝王和庄重的仪式,给人一种庄严、尊贵的感觉。
在现代生活中,“冕黻”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历史和文化时,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和制度。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冕黻”来描绘古代君王的出场,增强场景的庄严感和历史感。
想象一下古代君王身着冕黻,缓缓步入大殿的场景,伴随着庄重的音乐和宫廷乐队的演奏,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能够让人深刻感受到古代宫廷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服饰和象征也有所体现,如欧洲中世纪的皇冠和权杖,虽然形式不同,但都代表了权力和尊贵。
“冕黻”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分析“冕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礼仪制度和等级观念,这对于语言学*和文化传承都是有益的。
1.
【冕】
(形声。从月(mào),免声。“月是蛮夷及小儿的头衣”,“免”是“冕”的本字。本义: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 、 《荀子·富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 、 《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 、 《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 、 《左传·哀公十五年》-服冕乘轩。
【组词】
冠冕、 冕弁、 冕版、 冕服、 冕冠
2.
【黻】
(形声。从黹(zhǐ),象缝处纵横交错之形;表示与缝衣或刺绣有关。犮bó。本义:古代礼服上青黑相间的花纹)。
同本义。
【引证】
《诗·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组词】
黻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