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4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3:43:52
词汇“必不挠北”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典籍,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必不挠北”字面意思是“必定不会向北弯曲”,比喻意志坚定,不会屈服或改变方向。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意志力。
“必不挠北”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是“必不挠北,必不挠南”,后来简化为“必不挠北”,强调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坚定不移的意志被视为一种美德,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价值观。在社会背景中,它常用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
这个成语给人以坚定、勇敢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学*和工作中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必不挠北,志在千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战士在战场上坚定不移的形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激昂的进行曲,增强坚定不移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nd firm”或“never give up”,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坚定意志是相似的。
“必不挠北”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表达坚定意志的词汇,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
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1.
【必】
(会意。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标杆;标准。
【引证】
《说文》-必,分极也。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挠】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挠,扰也。 、 《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挠乱百度。 、 《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挠乱国家,几危社稷。 、 《韩非子·八经》-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 、 《汉书·晁错传》-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 宋·苏轼《教战守》-挠以军法。
【组词】
挠乱、 挠滑、 挠正、 挠动
4.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