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2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29:08
“理亏心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道理上站不住脚,内心感到不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行为或言论在道理上不占优势,从而感到内心的不安和胆怯。
在文学作品中,“理亏心虚”常用于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在面对质问或指责时的心理反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辩论或争论中处于劣势时的内心感受。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当事人在面对道德或法律质疑时的内心状态。
同义词“心虚胆怯”和“理屈词穷”都强调了内心的不安和在道理上的不足,而反义词“理直气壮”和“心安理得”则表达了在道理上的坚定和内心的平静。
“理亏心虚”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的道德和哲学思想,强调在道理上的正直和内心的坦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描述人们在面对道德或法律挑战时心理状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理亏心虚”强调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反映了社会对于正直和诚实的重视。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坚守道德原则,避免因违背道德而感到内心的不安。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描绘了一种内心的不安和胆怯。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在面对道德或法律挑战时的紧张和焦虑。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在工作中因为一个小错误被同事指出,当时我感到理亏心虚,但这也促使我更加谨慎和认真地对待工作。
在诗歌中,可以将“理亏心虚”融入到描述人物心理状态的诗句中,如:
面对质疑声声响, 理亏心虚难自藏。 夜深人静思过往, 悔恨交加泪两行。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低头不语,眼神闪烁,表情紧张的画面。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呼吸声或心跳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uilty conscience”或“feeling guilty”,这些表达也强调了内心的不安和道德上的负罪感。
通过对“理亏心虚”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成语在描述人们心理状态时的丰富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坚持道德原则,避免因违背道德而感到内心的不安。同时,它也展示了汉语成语在表达复杂心理状态时的精确性和深刻性。
他~,就溜之大吉。
1.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亏】
(形声。从亏,(hū)声。本义:气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引申凡损皆曰亏。”-亏,气损也。
【组词】
亏柔、 亏退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4.
【虚】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 、 《尔雅》-河出昆仑虚。 、 《易·升》-虚邑。 、 《诗·傭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 《庄子·天运》-以游逍遥之虚。
【组词】
虚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