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1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12:22
意业(Yi Ye)是术语,指的是个体在思想、意愿和心理活动方面所造的业。在教义中,业(Karma)是指个体行为的结果,分为身业(身体行为)、口业(言语行为)和意业(心理行为)。意业涉及个体的内心活动,如贪、嗔、痴等,这些心理状态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未来的因果报应。
在文献和修行实践中,意业是一个核心概念。在文学作品中,意业可能被用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但在讨论道德、心理学或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和**研究,意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意业一词源自梵文“manas-karman”,在传入后,被翻译为“意业”。随着在的传播和发展,这个概念逐渐被**文化所吸收和理解。
在东亚文化中,尤其是、日本和韩国,意业作为教义的一部分,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强调内心的纯净和正念的重要性,对社会道德和个体行为有着指导作用。
意业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内心的挣扎、道德的抉择和精神上的净化。它可能引发对自我反省和精神成长的思考,以及对因果报应的敬畏。
在日常生活中,意业的概念可以用来提醒自己保持正念,避免负面心理状态的影响,从而做出更符合道德和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在诗歌中,意业可以被用来象征内心的斗争和精神的净化:
意业如潮涌,心海波澜生。 正念持明灯,照破迷雾深。
意业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寺庙、冥想的僧侣或是**艺术中的莲花,这些图像和声音都能唤起对内心平静和精神净化的联想。
在西方**和哲学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内心活动”或“思想行为”,但这些概念不一定与因果报应或业力直接相关。
意业作为一个*术语,强调了内心活动对个体行为和未来结果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意业的含义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正念和道德修养。
1.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
2. 【业】 (象形。从丵(zhuó),从巾丛生草。巾象版。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 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