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31:34
词汇“掊攻”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甚至在标准词典中也难以找到确切的定义。根据字面分析,“掊”字可能与“攻击”或“打击”有关,而“攻”字则明确表示“攻击”。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掊攻”可能意味着“攻击”或“打击”。
“掊攻”可能指的是一种攻击行为,尤其是在军事或武术的语境中。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案例较少。可能出现在古代文献、武术书籍或特定历史**的描述中。
“掊”字在古代汉语中可能与“打击”或“攻击”有关,而“攻”字则一直有“攻击”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掊攻”这个词汇可能已经不再常用,或者在特定领域中保留其原始意义。
在古代军事文化中,攻击策略和战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掊攻”可能在描述古代战争或武术时出现。
由于“掊攻”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可能会引起紧张、激动或兴奋的情感反应。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遇到与“掊攻”相关的情境。
在创作中,可以将“掊攻”用于描述激烈的战斗场面或武术对决,增加文本的紧张感和动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攻击性词汇如“attack”(英语)、“атака”(俄语)等可以提供类似的语义。
“掊攻”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意义和用法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掊】
击;抨击。
【引证】
《战国策·秦策》-勾践终掊而杀之。
【组词】
掊攻
击破。
【引证】
《庄子·逍遥游》。司马注:“击破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组词】
掊斗折衡
2.
【攻】
(形声。从攴(pū),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同本义(与“守”相对)。
【引证】
《说文》-攻,击也。 、 《左传·宣公二年》-攻灵公于桃园。 、 《战国策·秦策》-宽则两军相攻。 、 《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 《孙子·谋攻》-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汉·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组词】
攻车、 攻钞、 攻围、 攻无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