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7:0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7:04:06
散兵坑:散兵坑是一种军事防御工事,通常为单兵或小队士兵挖掘的浅坑,用于提供掩护和隐蔽,以便在战斗中进行射击和观察。这种坑通常有斜坡或壁垒,以减少敌方的火力威胁。
文学:在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散兵坑常被用来描绘士兵的艰苦环境和生存状态。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散兵坑可能被比喻为个人或小团体的避难所或安全区。 专业领域:在军事战术和工程学中,散兵坑是重要的防御设施,用于战术部署和保护士兵。
同义词:掩体、壕沟、战壕 反义词:开阔地、暴露位置
散兵坑一词源于军事术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战争中。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散兵坑的设计和用途也在不断演变,但其基本功能——提供掩护和防御——始终未变。
在战争文化中,散兵坑象征着士兵的勇气和坚韧,是他们面对死亡威胁时的避难所。在社会背景中,散兵坑也可能被用来比喻个人在困境中的自我保护和坚持。
散兵坑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压抑,因为它与战争和危险紧密相关。联想可能包括士兵的孤独、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散兵坑可能被用来比喻在困难时期寻找的避难所或安全区,如在职场竞争中寻找的“安全角落”。
在诗歌中,散兵坑可以被描绘为“孤独的守护者,在黑暗中守望着黎明”。
结合图片,散兵坑可能让人联想到战场的荒凉和士兵的孤独。结合音乐,可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和士兵的坚韧。
在不同语言中,散兵坑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和用途是相似的。例如,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是“foxhole”。
散兵坑作为一个军事术语,不仅在战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文学和社会语境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散兵坑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争文化和社会心理,以及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1.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3.
【坑】
(形声。从土,亢声。本义: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坑,堑也,壑也。 、 《广东军务记》-或被坑水冲淹。
【组词】
刨个坑;挖坑;坑阱、 坑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