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4:13
散兵线(Sǎn bīng xiàn)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的是一种战斗队形,其中士兵们分散开来,以减少被敌方火力集中打击的风险。这种队形可以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并增加对敌方的压力。
“散兵线”一词源于军事战术的发展。在早期的战争中,士兵通常以密集的队形前进,但随着火器的发展,这种队形变得不那么有效。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线列步兵战术的兴起,“散兵线”作为一种更灵活、更能有效应对敌方火力的战术被广泛采用。
在军事文化中,“散兵线”代表了战术的进步和士兵生存能力的提高。它反映了人类在战争中不断寻求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战斗方式的努力。
提到“散兵线”,我联想到的是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勇敢。这种战术虽然提高了生存率,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牺牲。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建设活动中听到教练提到“散兵线”,他用这个术语来形容我们在活动中需要分散开来,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应对各种挑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散兵线”:
在战火纷飞的原野上,
士兵们如散兵线般展开,
每一颗心跳,都是对命运的抗争,
每一声枪响,都是对和平的呼唤。
想象一幅画面:广阔的战场上,士兵们以散兵线前进,背景是炮火和硝烟。这种场景可能会伴随着紧张的战斗音乐,增强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术语可能是“skirmish line”或“dispersed formation”,它们在概念上与“散兵线”相似,但具体的使用和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散兵线”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军事战术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军事知识,也让我在日常表达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1.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3.
【线】
(形声。从糸(mì),戔(jiān)声。本义:用棉麻丝毛等材料拈成的细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糸,泉声。-线,缕也。 、 《公羊传·僖公四年》-中国不绝如线。 、 《红楼梦》-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
【组词】
线儿提的、 毛线;丝线;缝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