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14: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4:14:19
烟消云散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烟雾消散,云彩散去。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喻事情彻底解决或烦恼、疑虑等完全消除。
烟消云散 的词源较为古老,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烟消云散,天下太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常用的成语。
在文化中,烟消云散** 常被用来形容战争、灾难或个人烦恼的结束,象征着和平与安宁的到来。在社会背景中,它也常被用来形容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社会矛盾的缓和。
烟消云散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轻松和解脱,因为它意味着困扰和烦恼的结束。联想上,它让人想到清晨的清新空气和宁静的景象。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重要的考试后感到压力巨大,但随着成绩的公布,所有的紧张和焦虑都烟消云散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往事烟消云散,唯留心中一片宁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清晨的画面,雾气消散,阳光洒满大地。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轻柔的钢琴曲,象征着烦恼的消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 "vanish into thin air" 或 "disappear without a tra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事物消失无踪的含义。
烟消云散 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美感,而且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承载着深刻的意义。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他的兴致被突然传来的坏消息吹得~。
1.
【烟】
(形声。从火,因声。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
同本义。
【引证】
陆机《连珠》-火壮则煙微。 、 《后汉书·蔡邕传》-煙炎之毁熸。 、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明·刘基《卖柑者言》-烟扑口鼻。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烟炎张天。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烟焰雾雨。 、 唐·杜牧《阿房宫赋》-烟斜雾横(互文,表烟雾斜横。斜 横:升腾缭绕)。
【组词】
烟火邻居、 烟扛扛、 烟爨、 烟蓬、 烟祀、 烟尘、 烟井、 烟火、 烟焰、 夕烟、 风烟、 油烟;炊烟
2.
【消】
(形声。从水,肖声。本义:消除;消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消,尽也。 、 枚乘《七发》。注:“消,灭也。”-消息阴阳。 、 张衡《西京赋》。注:“消,散也。”-消雰埃于中宸。 、 《素问·皮部论》。注:“消,烁也。”-热多则筋弛骨消。 、 《孟子》-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 《三国志·魏志》-诏求隐学之士能消灾复异者。 、 京剧《贵妃醉酒》-娘娘一肚子气没地方散去,借酒消愁。
【组词】
消索、 消炎、 消弭
3. 【云】 (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 同本义。
4.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