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5:45
弄巧反拙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本想卖弄聪明,结果却做了蠢事”。这个成语强调了在试图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聪明或更有技巧时,反而导致了不理想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在文学作品中,弄巧反拙 常用来讽刺那些自作聪明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往往导致戏剧性的失败或尴尬局面。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因为过度自信或不当行为而导致的负面结果。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决策过程中的错误判断。
弄巧反拙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人对于“适度”和“中庸”的哲学思想。在历史演变中,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描述因过度自信或不当行为导致负面结果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弄巧反拙** 反映了对于“过犹不及”的警惕,强调在行为和表达上应保持适度。这种思想与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相呼应,强调平衡和适度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反思。它提醒我在行动和表达时要谨慎,避免因为过度自信或不当行为而导致的负面后果。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次我试图在团队会议上提出一个过于复杂的解决方案,结果弄巧反拙,让团队成员感到困惑,最终影响了项目的进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以为智慧的光芒能照亮前路,
却不知,弄巧反拙,迷失在黑暗中。
想象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在众人面前出丑的场景,这种视觉联想可以是一幅漫画或一段视频,展示一个人因为过度自信而导致的尴尬局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overreach" 或 "outsmart oneself",虽然不如弄巧反拙那样具有形象性和文化深度,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意思。
弄巧反拙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警示标志,提醒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谦逊和适度,避免因为过度自信而导致的负面后果。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适度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一原则。
然未几而有冯玉祥之独立,又未几而有冯河间之通电,弄巧反拙,欲立转仆,小徐其奈何尚不知返乎?
他这样做终致~。
1. 【弄】
2.
【巧】
(形声。从工,丂(kǎ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巧,技也。 、 《墨子·贵义》-利于人,谓之巧。 、 《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 马融《长笛赋》-工人巧士。 、 明·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组词】
巧思、 巧工、 巧任、 精巧;工巧、 巧夺天孙、 巧舌、 巧便、 小巧、 手巧
3.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4.
【拙】
(形声。从手,出声。本义:笨拙,不灵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拙,不巧也。 、 《广雅》-拙,钝也。 、 《墨子·贵义》-不利于人谓之拙。 、 《书·盘庚》-予亦拙谋。 、 《离骚》-理弱而媒拙兮。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 《史记·货殖列传》-拙者不足。 、 《楚辞·离骚》-理弱而媒兮,恐导言之不固。 、 唐·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 《红楼梦》-姐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作伴,也可解些烦闷。
【组词】
性拙、 拙行、 拙诚、 拙鸠、 拙薄、 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