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0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04:38
时时:副词,表示经常、不断地或随时。它强调动作或状态的频繁性和连续性。
“时时”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时”字重复构成,表示时间的连续性和频繁性。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就有“时时”的用法。
在**文化中,“时时”强调的是一种持续的关注和警惕,这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有所体现,即“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时时”给人一种持续和不懈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不断努力和坚持的精神。
在我的生活中,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学新知识,保持好奇心和学的热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时时”:
春风拂面,时时带来新绿,
心中梦想,时时激励前行。
看到“时时”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时钟的滴答声,或者是日历的不断翻页。
在英语中,“时时”可以对应为“constantly”或“always”,但“constantly”更强调连续性,而“always”则更强调总是如此。
“时时”这个词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帮助我准确地表达持续性和频繁性的概念。通过深入学“时时”,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不同语境中恰当地使用它,以及它在文化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