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1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3:14:55
制置使:在古代,制置使是一种官职名称,主要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特别是在边疆地区。这个职位通常由任命,具有较高的权力和责任,用以稳定边疆、防御外敌和管理地方事务。
在文学作品中,制置使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战争或政治斗争的场景,强调其权力和责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制置使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同义词:边疆大臣、边防总督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与“文官”相对,强调军事和行政的双重职责。
制置使一词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唐朝,后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职位的具体职责和权力有所变化,但其核心任务——边疆防御和管理——基本保持不变。
在古代,制置使的存在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以及对军事和行政管理的整合需求。这个职位体现了古代对边疆稳定和防御的策略。
制置使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场景,以及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安全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它带有一种庄严和责任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敬仰。
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时,我经常遇到制置使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边疆政策和军事管理。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边疆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风沙中,制置使策马驰骋,誓守边疆,不负皇恩。”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制置使在边疆巡视,士兵们整齐列队,风沙呼啸,战鼓隆隆,这种场景可以激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职位可能包括罗马帝国的边疆总督或中世纪欧洲的边疆伯爵,它们在职责和权力上与制置使有相似之处。
制置使这个词汇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军事和行政管理,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边疆稳定的高度重视。在学历史和语言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1.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
2.
【置】
(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置,赦也。 、 《汉书·尹赏传》。注:“放也。”-见十置一。 、 《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 《史记·吴王濞列传》-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
3.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