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6:26
词汇“匹禽”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匹”通常表示匹配、成对的意思,而“禽”在古代汉语中泛指鸟类。因此,“匹禽”字面意思可能是指成对的鸟类,或者某种特定的鸟类。
由于“匹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使用“匹禽”来描述某种特定的鸟类或者成对的鸟类的情况。在现代文学或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被使用。
“匹禽”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其中“匹”表示成对,而“禽”指鸟类。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可能因为不常用而逐渐淡出日常语言的使用。
在古代文化中,鸟类常常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如吉祥、爱情等。因此,“匹禽”可能在某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象征某种美好的事物。
由于“匹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联想。如果用于比喻,可能会引起关于成对、和谐或美好的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遇到使用“匹禽”的情况。这个词汇更多地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的学术研究中。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匹禽”的词汇,但可能有描述成对鸟类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匹禽”作为一个不常用的词汇,其意义和用法主要集中在古代文献中。在现代语言学习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在日常表达中并不实用。
1.
【匹】
(会意。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本义: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
量词。用于纺织品或缧马等。
【引证】
《说文》-匹,四丈也。 、 《后汉书·列女传》-遂成丈匹。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组词】
匹练、 匹帛、 匹段
2.
【禽】
(象形。本义:走兽总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禽,走兽总名。 、 《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 《礼记·月令》。疏:“兽之通名也。”-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 《列子·黄帝》-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俯走,谓之禽兽。 、 《周礼·庖人》。注:“宜为羔豚、犊、麝、雉、鴈。凡鸟兽未孕曰禽。”-六禽。 、 《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禽。 、 《三国志·华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 汉·王充《论衡·遭虎》-虎亦诸禽之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