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4:51
执绥(zhí suí)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抓住绳索”或“握住绳子”。在古代,绥通常指的是用来牵引或固定的绳索,特别是在车辆或马车上。因此,“执绥”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驾车时握住缰绳的动作,或者在礼仪场合中,指扶助或引导他人时握住绳索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执绥”常用来描绘一种庄重、正式的场合,如君王或贵族出行时的场景。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专业文献中。在专业领域,如古代历史或文学研究中,“执绥”是一个重要的术语,用以描述古代交通和礼仪的具体细节。
同义词:握绳、持缰、扶引 反义词:松手、放缰
“执绥”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
在**古代社会,“执绥”不仅是实际的行动,也是一种礼仪和权力的象征。在君王或贵族的出行中,执绥的侍从代表着一种保护和引导的角色,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执绥”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古典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规矩。它让人想到古代的马车、宫廷和礼仪,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仪式感。
在现代生活中,“执绥”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化和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细节和文化背景。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时,可以使用“执绥”来描绘场景:
金碧辉煌宫墙内,
君王执绥出宫门。
侍从紧随左右护,
历史长河一瞬间。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君王在侍从的扶持下,执绥走出宫门,马车在旁等待。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代宫廷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和概念可能存在,如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出行时也有类似的仪式和动作,但具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执绥”这个词汇虽然不常在现代口语中使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礼仪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汉语和中华文化时,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加语言的深度和文化
1.
【执】
(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拘捕;捉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执,捕罪人也。 、 《礼记·檀弓》。注:“拘也。”-而妻妾执。 、 《吕氏春秋·慎行》。注:“囚也。”-使执连尹。 、 《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被执至南门。
【组词】
执命、 执讯、 执囚、 执问、 执狱
2.
【绥】
(会意。从糸(mì),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绥,车中把也。 、 《礼记·少仪》-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 、 《左传·哀公二年》-子良授太子绥。 、 《我国古代的车马》-《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
【组词】
执绥、 绥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