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22: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6:22:18
受气包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个经常受到别人气的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人际关系中经常被欺负、受委屈的人。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这个人可能性格软弱或者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在不同的语境中,“受气包”的使用可能有所不同: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细微差别上有所不同,例如“出气筒”更强调被用来发泄情绪,而“强者”则强调力量和领导能力。
“受气包”这个词汇的具体词源不详,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观察和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受气包”这个词汇反映了对于个人在社会中地位和角色的认知。它可能与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和人际关系模式有关,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被动地位。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同情、无奈或者愤怒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不断遭受不公待遇的人,引发对于社会正义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过类似“受气包”的人,或者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并促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谨慎和同情。
在诗歌中,可以将“受气包”融入到描述社会底层人物的诗句中,例如:
他是街角的受气包, 默默承受着风雨的洗礼, 心中的火焰, 却不曾熄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在人群中被忽视;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抒情的旋律来表达“受气包”的情感状态。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doormat”(门垫,比喻容易被踩在脚下的人)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通过对“受气包”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以及它在文化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要注意词汇的情感色彩和社会含义,以便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1.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2.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3.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