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4:49
察觉:指通过感官或直觉意识到某事物的存在或变化,意识到某事的发生或存在。
“察觉”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察”和“觉”两个字组成,意为仔细观察并意识到。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固定为对某事物的感知和认识。
在东方文化中,“察觉”常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敏锐的观察力联系在一起。在西方文化中,它可能更多地与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索相关。
“察觉”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警觉和好奇。它让人联想到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通过察觉朋友的微妙变化,及时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
在诗歌中,“察觉”可以用来描绘自然界的细微变化:
晨露在叶尖,察觉初阳的温柔, 微风轻拂,察觉季节的更迭。
结合图片,可以是一张描绘细腻光影变化的风景照,让人联想到“察觉”的细腻和敏感。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轻柔的钢琴曲,让人感受到“察觉”的宁静和深邃。
在英语中,“察觉”可以对应为“perceive”或“detect”,在不同文化中,其使用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
“察觉”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涉及感官的敏锐,还涉及心灵的洞察。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察觉”能够提升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和表达的细腻度。
1.
【察】
(形声。从宀(mián),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察,复审也。 、 《楚辞·离骚》-览察草木。 、 贾谊《道术》-纤微皆审谓之察。 、 《吕氏春秋·本味》-察其所以然。 、 《史记·魏公子列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 宋·苏轼《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组词】
观察、 觉察
2.
【觉】
(形声。从见,学省声。本义:醒悟,明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觉,悟也。 、 《汉书·董贤传》-上欲起贤,未觉。 、 《汉书·邓通传》-觉而之渐台。 、 《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 、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叔术觉焉。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
【组词】
觉来、 觉悟;如梦初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