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4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48:15
仪则 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仪”和“则”。其中,“仪”通常指仪式、礼仪或仪态,而“则”则有规则、法则的意思。结合起来,“仪则”可以理解为礼仪的规则或仪式的准则,指的是在特定场合下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礼仪标准。
在文学作品中,“仪则”可能用来描述古代宫廷或贵族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强调其庄重和正式。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提及,通常会与传统、正式的场合相关。在专业领域,如礼仪学或文化研究中,“仪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分析和教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规范。
同义词中,“礼仪”更侧重于礼节和仪式,而“规矩”和“准则”则更广泛地指代行为规范。反义词则强调了不遵循规则或礼仪的自由和无拘束。
“仪则”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出现,特别是在描述宫廷生活和官方仪式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但仍然与正式和传统的场合紧密相关。
在**文化中,“仪则”与儒家思想中的“礼”密切相关,强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现代社会,虽然传统仪则的影响有所减弱,但在某些正式场合和传统文化活动中,仪则仍然被重视。
提到“仪则”,我联想到的是庄重、传统和尊重。这个词给人一种正式和严肃的感觉,让人想到需要谨慎和尊重的场合。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参加传统婚礼时注意到仪则的重要性。每一个步骤都按照传统进行,增添了仪式的神圣感和家族的荣誉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仪则”:
在古老的宫墙内,仪则如织,
每一动作,皆是时间的诗。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宫廷中,官员们按照仪则行进,步伐一致,衣袂飘飘。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tiquette”或“protocol”,虽然它们更侧重于社交礼仪和官方程序,但都强调了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规范。
“仪则”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理解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尊重和秩序的重要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文化和社交情境。
1.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
2.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