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1:53
畏光:指对光线敏感,害怕或难以忍受强烈的光线。这种现象通常与某些眼部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结膜炎、角膜炎、偏头痛等。
畏光一词由“畏”和“光”两个字组成。“畏”表示害怕、恐惧,“光”表示光线。在古代汉语中,“畏”常用来形容对某种事物的恐惧或厌恶,而“光”则指光线或光明。随着语言的发展,“畏光”逐渐被用来描述对光线的敏感和恐惧。
在某些文化中,畏光可能被视为不祥的征兆,与疾病或不幸联系在一起。在医学普及的社会中,畏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症状,需要医学干预。
畏光这个词给人一种不适和脆弱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需要保护和关怀的情景,如病人需要特别的照顾来避免光线的刺激。
在我小时候,有一次因为眼睛发炎而畏光,那段时间我不得不戴上墨镜,避免强光刺激,这让我体会到了畏光带来的不便。
诗歌:
在畏光的阴影下,
我寻找着微弱的希望,
每一束光线都是刺痛,
却也是前行的方向。
视觉:畏光可能让人联想到戴着墨镜的人,或者在昏暗的房间里避光的人。 听觉:畏光可能让人联想到医生询问病情时的声音,或者病人因为光线刺激而发出的不适声。
在英语中,畏光可以对应为“photophobia”,这个词在医学领域中广泛使用,描述对光线的敏感和恐惧。
畏光这个词在医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生理现象,还可能反映出心理状态。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类词汇的深层含义和用法对于准确沟通至关重要。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光】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光,明也。 、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 《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 《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 《易·观》-国之光。 、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 《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 《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 、 《孟子》-容光必照焉。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组词】
阳光;灯光;反光、 色光、 晨光、 曙光、 光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