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9 05:42: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5:42:25
“人五人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的数量为五或六。在实际使用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多杂乱,或者指人的行为举止不端,有点轻浮或不正经的样子。
“人五人六”这个成语的具体词源不详,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数字的象征性使用。在古代,数字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五和六可能代表了一种不稳定的、多变的状态。
在**文化中,人们通常追求秩序和和谐,因此“人五人六”这种形容杂乱无章的状态可能会被视为不受欢迎的。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混乱、无序的场景,给人带来一种不安或不舒适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组织混乱的聚会,我可能会用“人五人六”来形容那种场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市灯火辉煌,人五人六,笑声中藏着城市的秘密。”
想象一个繁忙的市场,人们来来往往,声音嘈杂,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人五人六”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a mixed crowd”或“a motley group”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人五人六”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群或个体行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数量上的多,还表达了行为上的不一致性。在学*汉语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
瞧她那~的样子,就知道她心虚。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4.
【六】
古国名 。故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引证】
《春秋》-秋,楚人灭六。
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县。
【引证】
《汉书》-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