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4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49:07
“公门有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公门之中有公正的人”。这个成语强调在官方或公共机构中,存在着秉持公正、廉洁的人。它传达了一种对公职人员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的期望。
“公门有公”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对官员道德品质的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日常对话中,强调公职人员的公正和廉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员被视为社会的楷模,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因此,“公门有公”这个成语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人们对公职人员的期望和评价标准。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公正、廉洁和道德高尚的形象。它激励人们在面对不公和腐败时保持正义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坚持“公门有公”原则的公务员,他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始终保持公正和透明,赢得了社区的广泛赞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公门有公,廉洁如镜,照见人心,映出清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身穿官服的官员,手持公正的天平,象征着公正和廉洁。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庄重、肃穆的乐曲,以增强这种正面的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成语或概念也存在,如英语中的“a public servant with integri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价值观相似。
“公门有公”这个成语在我对公职人员的理解和评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激励我在面对公共事务时追求公正和廉洁。
百辟君子,奕世相生,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同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引证】
、 《白虎通》-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 、 《墨子·号令》-门常闭。 、 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
【组词】
门阑、 门钉、 门楔、 门吊儿、 门坎
3. 【有】
4.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