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8:5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8:50:39
可塑性(Plasticity)一词的字面意思是“能够被塑造成不同形状的性质”。在基本含义上,它通常指物质(如黏土、金属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改变形状,且在去除外力后仍能保持新形状的能力。
在不同语境下,“可塑性”的使用有所不同:
“可塑性”一词源自拉丁语“plasticus”,意为“能够被塑造的”。在19世纪,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这个词开始被广泛用于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在20世纪,随着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可塑性的概念被扩展到生物学和认知科学领域。
在现代社会,可塑性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它强调了人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这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可塑性这个词给人带来积极、灵活和适应性强的联想。它暗示了一种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可能性,这在个人发展和教育中是非常受欢迎的。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高度可塑性的情况,比如在学习新技能或适应新工作环境时。这种能力帮助我快速适应并取得成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可塑性”:
像黏土在匠人手中, 心灵的可塑性无穷。 每一次挑战, 都是新形状的诞生。
在视觉上,可塑性可能让人联想到柔软的黏土或流动的金属。在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到柔和的音乐,象征着变化和适应。
在不同语言中,可塑性的概念有相似的表达,如在德语中是“Plastizität”,在法语中是“plasticité”。这些词汇都强调了物质或思维的适应性和变化能力。
可塑性是一个多面向的词汇,它在不同领域和语境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了解和运用可塑性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以及人类适应和学习的能力。在个人发展中,认识到自己的可塑性,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
1. 【可】
2.
【塑】
(形声。从土,朔(sù)声。本义:用泥土抟成人物形象)。
同本义。
【引证】
《二程全书·传闻杂记》-明道先生(程颢)坐如泥塑人。 、 宋·苏轼《凤翔八观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组词】
塑人;塑像;泥塑;面塑
3.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