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0:35
词汇“[木斫]”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木斫”进行分析:
“木斫”字面意思是用斧头或其他工具砍伐树木。其中,“木”指树木,“斫”指砍、削。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木斫”常用来描述伐木的场景,如《诗经》中就有“斫木为舟”的句子,意指砍伐树木制作船只。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被“砍树”、“伐木”等现代词汇替代。
“木斫”一词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的词汇如“砍树”、“伐木”等逐渐取代了“木斫”的使用。
在古代,伐木是重要的生产活动,与农业、建筑等行业密切相关。因此,“木斫”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木斫”一词给人以古朴、原始的联想,可能让人想到古代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在现代生活中,“木斫”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古代文化、历史或传统工艺时,可能会提及。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生活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木斫”来营造古风:
古道边,木斫声声,
斧影交错,岁月悠悠。
想象一下,一个古代伐木工人手持斧头,在森林中砍伐树木的场景,可以联想到斧头砍击树木的声音和树木倒下的画面。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砍伐树木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似的。例如,英语中常用“chop wood”或“fell tree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木斫”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劳动方式。了解和学习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斫】
(形声。从斤,石声。斤,斧属。本义:斧刃)。
同本义。
【引证】
《墨子》-斧以金为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