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8:16
同恶相恤(tóng è xiāng x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共同作恶的人相互怜悯和帮助”。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有共同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的人,他们之间会互相支持、同情和帮助,以维护他们的共同利益。
在文学作品中,同恶相恤常常用来描绘反面角色的行为,强调他们的团结和相互保护。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明知故犯、相互包庇的人。在法律和道德讨论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罪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人际关系时,分别强调了合作与对立的不同侧面。
同恶相恤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不良社会现象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同恶相恤**被视为一种负面的社会现象,与儒家强调的“仁义”和“道德”相悖。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的行为。
这个成语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正、腐败和道德沦丧。它提醒人们警惕那些表面上看似团结,实则共同作恶的群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看似团结的小团体,他们可能因为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紧密合作,但如果这些行为是建立在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基础上,那么就可以用同恶相恤来形容他们。
在创作中,可以将同恶相恤融入到一个故事情节中,描述一群反面角色如何通过相互支持和保护来实现他们的邪恶计划,从而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复杂性。
在视觉上,同恶相恤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群人围坐在昏暗的房间里,密谋着什么阴谋。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的谈话声和阴险的笑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共同犯罪者的相互支持”来实现。
同恶相恤这个成语深刻揭示了社会中不良行为的相互关系,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明辨是非,避免陷入不正当的团体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
1. 【同】 ——见“胡同”hútòng。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3.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
4.
【恤】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恤,忧也。 、 《易·泰》-勿恤其孚。 、 《书·大诰》-不印自恤。 、 《诗·大雅·桑柔》-告而忧恤。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恤国事。 、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组词】
恤功、 恤恤、 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