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3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6:35:33
词汇“毋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毋论”是一个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意为“不论”、“无论”,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限制或不考虑。它用于引导一个条件或范围,强调其后的内容不受前面条件的限制。
“毋论”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的“毋”意为“不”,“论”意为“讨论”或“考虑”。随着语言的发展,“毋论”逐渐被“无论”所替代,因为后者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普遍性和包容性是一种美德。因此,“毋论”这样的词汇在强调普遍适用性的论述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毋论”给人一种庄重、正式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古典文学或严肃的学术讨论。它传达了一种不受限制的普遍性,这在情感上可能带来一种宽广和包容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倾向于使用“无论”,因为它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惯,且更容易被理解。
在创作一首诗时,可以使用“毋论”来强调诗意的普遍性:
毋论晨曦或暮色,
心随自然流转。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广阔的自然景观,配以宁静的音乐,来体现“毋论”所传达的普遍性和包容性。
在英语中,“毋论”可以对应为“regardless”或“no matter”,它们在表达上具有相似的普遍性含义。
“毋论”是一个具有古典韵味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强调的普遍性和不受限制的特点在语言表达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毋】
(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毋,止之也。 、 《广韵》-毋,止之辞。 、 《论衡·谴告》-毋者,禁之也。 、 《礼记·曲礼上》-毋不敬。 、 《论语·先进》-毋吾以也。 、 《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
【组词】
毋或、 毋多、 毋己、 毋违、 毋令逃逸;毋自欺
2.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