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17:03
词汇“旃裘”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旃裘”进行深入分析:
“旃裘”字面意思是指用毛皮制成的衣物,特别是指用细毛皮制成的衣物。在古代,旃裘通常是指用狐皮、貂皮等珍贵毛皮制成的衣物,常用于贵族或高级官员的服饰。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旃裘”常用来形容贵族或高级官员的服饰,如《诗经》中有“旃裘之子,不识不知”等句,用以形容贵族子弟的奢华生活。在口语中,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旃裘”这个词,但在一些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仍可能出现。
“旃”字在古代汉语中指细毛皮,“裘”指皮衣。随着时间的推移,“旃裘”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逐渐被更具体的词汇如“狐裘”、“貂裘”等所替代,因此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在古代**,旃裘是贵族和高级官员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服饰文化。它不仅是一种保暖的衣物,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提到“旃裘”,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和尊贵的身份。它带有一种历史感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繁华与等级。
在现代生活中,“旃裘”这个词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创作古代背景的小说或诗歌时,可以使用“旃裘”这个词来描绘贵族或高级官员的形象,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穿着旃裘的古代贵族形象,感受到其奢华和尊贵。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音乐,增添一种古典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指用其他动物毛皮制成的衣物,如欧洲的“fur coat”,但具体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旃裘”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汉语和了解**文化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语言和文化的深度。
1.
【旃】
(形声,本义:赤色的曲柄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旃,旗曲柄也。周礼曰:“通帛为旃。 、 《释名·释兵》-通帛为旃。通以赤色为之。 、 《谷梁传·昭公八年》-置旃以为辕门。
2.
【裘】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裘,皮衣也。 、 《白虎通·衣裳》-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 、 《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掌为大裘 、 《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世以为裘者。 、 《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 、 《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裘葛之遗。 、 《聊斋志异·促织》-裘马过世家。
【组词】
裘马甚都、 裘膻、 狐裘;裘氏、 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