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0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01:13
词汇“旅瘗”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经过查询,似乎没有确切的定义和广泛的使用记录。因此,我将基于这个词汇的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并尝试从这些角度进行探讨。
“旅瘗”由两个汉字组成:“旅”和“瘗”。
结合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推测“旅瘗”可能指的是在旅途中的埋葬或埋藏某物的行为。
由于“旅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带有象征意义的埋葬行为,比如在远行中埋葬亲人或重要物品,以此来纪念或象征某种结束和新的开始。
由于“旅瘗”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示例句子是虚构的:
“旅”和“瘗”都是古代汉语词汇,它们的现代意义与古代意义基本一致。由于“旅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详。
在传统文化中,埋葬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涉及到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如果“旅瘗”在某个文学作品或历史中被使用,它可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旅瘗”可能引起一种哀伤和孤独的情感,因为它涉及到旅途中的埋葬,这可能让人联想到离别、失去和未知的未来。
由于“旅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的例子非常有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使用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旅瘗”来创造一种深沉的氛围:
在风尘仆仆的旅途中,
我们旅瘗了过往的岁月,
埋下了记忆的种子,
期待在未来的路上,
它们能开出希望的花。
“旅瘗”可能让人联想到荒凉的风景、孤独的旅行者和沉重的仪式音乐。
由于“旅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不明显。
“旅瘗”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它的意义和使用非常有限。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深层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文学作品。
1.
【旅】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众人站在旗下。旗,指军旗;人,指士兵。小篆字形,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本义: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
军队编制单位。上古一般以五百人为旅,齐制二千人为旅。现代指师以下的单位,基本上由司令部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团或大队组成的战术和行政单位。
【引证】
《说文》-旅,军之五百人为旅。 、 庾信《哀江南赋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 、 《孙子·谋攻》-全旅为上。
2.
【瘗】
埋物祭地。
【引证】
《吕氏春秋》。高诱注:“祭土曰瘗。年,谷也。有谷祭土,报其功也。无谷祭土,禳其神也。”-有年瘗土,无年瘗土。 、 汉·扬雄《河东赋》-伊年暮春,将瘗后土。
【组词】
瘗坎、 瘗地、 瘗玉、 瘗土、 瘗毛血、 瘗位、 瘗埋、 瘗缯
埋葬。
【引证】
晋·潘岳《西征赋》-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
【组词】
瘗土、 瘗埋、 瘗葬、 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