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2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7:25:00
词汇“[机杼]”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专业领域中仍可见其身影。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机杼”进行深入分析。
“机杼”字面意思是指织布机上的两个主要部件:机(织布机的框架)和杼(穿引纬线的工具)。基本含义是指织布的工具或织布的过程。
在文学作品中,“机杼”常用来比喻心思、构思或创作的过程,如“文思如机杼”,意指文思敏捷,构思巧妙。在口语中,该词汇使用较少,主要出现在较为正式或文学化的表达中。在专业领域,如纺织业,可能会直接指代织布机或其部件。
“机杼”一词最早见于《诗经》等古代文献,原指织布机的部件,后逐渐引申为比喻心思、构思的工具。在语言的演变中,其直接指代织布机的用法逐渐减少,而比喻用法更为常见。
在**传统文化中,织布是妇女的重要工作,因此“机杼”也带有一定的性别文化色彩。同时,由于织布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该词汇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一部分。
“机杼”一词给人以勤劳、细致、精巧的联想,同时也可能让人想到古代妇女的辛勤劳作和传统手工艺的美。
在现代生活中,“机杼”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可能会遇到这一词汇,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机杼”用作比喻,形容某人的思维敏捷或作品的精巧构思,如:“他的画笔如机杼,每一笔都织出了精美的图案。”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织布机的样子,以及妇女在机杼前劳作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织布时杼穿梭的声音,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音乐。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机杼”的词汇,但类似的比喻用法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用以形容构思或创作的过程。
“机杼”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古代社会生产和文化的一部分。了解和掌握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汉语及其文化背景,并在适当的语境中灵活运用。
1.
【机】
木名。桤木树。
【引证】
《说文》-机,机木。从木,几声。 、 《山海经·北山经》。注:“似榆,可烧,以粪稻田。”-单狐之山多机木。 、 左思《蜀都赋》-春机杨柳。
几案,小桌子。 同: 几
【引证】
《易·涣》。注:“承物者也。”-奔其机。 、 《庄子·秋水》-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 、 《左传·昭公元年》-围巾几(机)筵。
【组词】
机杖、 机案、 机筵、 机榻
2.
【扃】
(形声。从户,冋(jiǒng)声。本义:从外面关门的门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扃,外闭之关也。 、 《礼记·曲礼》-入户奉扃。 、 《庄子·胠箧》-固扃鐍。 、 《汉书·外戚传》-应门闭兮禁闼扃。 、 清·黄宗羲《原君》-固扃鐍。
【组词】
扃关、 扃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