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1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11:02
词汇“傩声”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传统文化中的傩文化。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文化,主要流行于**南方的一些地区,如湖南、江西等地。傩仪式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用以驱邪避疫、祈求丰收和平安。
“傩声”字面意思指的是傩仪式中发出的声音,包括歌唱、念咒、乐器演奏等。这些声音在傩仪式中具有特殊的**和文化意义,用以沟通神灵、驱赶邪恶。
“傩”字源自古代的傩仪式,是一种古老的驱邪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傩文化逐渐演变,但其核心的**和社会功能仍然保留。
傩文化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它不仅是仪式,也是社区凝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傩声作为傩仪式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对于了解傩文化的人来说,“傩声”可能会唤起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古老仪式的敬畏感。对于不熟悉这一文化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神秘和好奇。
由于“傩声”是一个较为专业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参与或观察傩仪式时,可能会深刻感受到傩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傩声”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例如: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仪式声音可能被称为“祭声”或“咒声”,但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仪式形式会有所不同。
“傩声”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词汇,不仅反映了傩文化的*和社会功能,也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和语言表达能力。
1.
【傩】
(形声。从人,难声。本义:步行有节度)。
同本义。
【引证】
《诗·卫风·竹竿》-巧笑之傩,佩玉之傩。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