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6:53
词汇“出就外傅”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并不容易直接解释,因为它涉及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较为特殊。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出就外傅”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离开家庭,跟随外来的老师学。在古代,这通常指的是贵族子弟离开家庭,跟随有学问的外来老师学礼仪、文学、武艺等。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追求学问或技艺的过程,强调其勤奋好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教育领域,可能会被提及。
“出就外傅”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与古代的教育制度有关。在古代,贵族子弟往往需要离开家庭,跟随外来的老师学*,以便接受更全面的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可能逐渐被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离家求学。
在古代**,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于贵族子弟来说。出就外傅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的追求。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勤奋学、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学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或工作的人。例如,一个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大城市读大学,可以被形容为“出就外傅”。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少年出就外傅,心怀壮志凌云。”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书院、学堂,以及学子们勤奋学*的场景。视觉上,可能会想到古朴的建筑和书卷气十足的氛围;听觉上,可能会想到朗朗的读书声和老师的教诲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离家求学”或“外出拜师”,但具体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出就外傅”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用,但它蕴含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的追求。在现代社会,它仍然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或工作的人,体现了对学和成长的重视。了解这个成语,不仅能够增加对汉语文化的理解,也能够激发对学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就】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3.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4.
【傅】
(形声。从人,尃(fū)声。本义:辅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与俌略同。-傅,相也。 、 《汉书·贾谊传》。师古曰:“傅,辅也。”-傅,傅之德义。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郑伯傅王。
【组词】
傅父、 傅御、 傅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