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2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24:27
“伤风败化”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破坏风俗,败坏道德。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些行为或现象严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在文学作品中,“伤风败化”可能被用来批判某些不良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强调其对社会道德的负面影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谴责那些不道德或不正当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伦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和讨论道德败坏的社会原因和后果。
“伤风败化”这个词汇源于**古代的道德观念,强调个人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伤风败化”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概念,强调个人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判那些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负面情感,如厌恶、愤怒和担忧。它让人联想到社会道德的败坏和个人行为的失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伤风败化的现象,如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让我感到不安和愤怒。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伤风败化之风,吹散了道德的花园,留下的只有荒芜和哀伤。”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破败的景象和混乱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嘈杂和不安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文化,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orruption of morals”或“decadence”,它们也用来描述道德败坏和社会风气的恶化。
“伤风败化”这个词汇在描述社会道德问题时非常有用,它强调了个人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担忧。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59回:“分明是~弄谣言!”
1.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3.
【败】
(会意。从贝,从攴。攴(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击的意思,汉字部首之一。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败,毁也。 、 《诗·大雅·民劳》-无俾正败。 、 《淮南子·说林》-若唇之与击,空柔相摩而不致败。 、 《吕氏春秋·尊师》-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 、 《韩非子》-法败则国乱。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败家丧身。
4.
【化】
用掉、耗费。 同: 花
【组词】
化钱、 化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