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2: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2:18
开国大典: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建立国家的盛大典礼”。它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正式宣告成立时举行的庆祝活动,这种活动往往包括庄严的仪式、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阅兵式、游行等,旨在向国内外宣告新国家的诞生,并展示其政治、军事力量。
在文学作品中,“开国大典”可能被用来象征新的开始、希望和国家的团结。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历史上某个重要时刻的盛况。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这个词汇则有着更为精确的定义和研究价值。
同义词:建国仪式、国家成立典礼 反义词:亡国之痛、国家解体
“开国大典”这个词汇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特别是在近现代,随着多个国家的建立,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增加。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从封建制度向现代国家制度转变的历史进程。
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文化和社会意义的。它不仅改变了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人民的民族认同和自我认知。
对于**人来说,“开国大典”往往唤起一种自豪感和历史的庄严感。它象征着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是集体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经历过开国大典,但通过学*和了解这一历史**,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国家的意义和历史的责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开国大典”:
在那金色的秋日,天安门见证了历史的篇章, 开国大典的钟声,回响在亿万心房。
想象一下,天安门广场上,红旗飘扬,国歌嘹亮,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和自豪,这就是“开国大典”给我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美国,类似的词汇可能是“独立日庆典”(Independence Day Celebration),它庆祝的是177*年美国从英国独立的日子。
“开国大典”是一个充满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词汇。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国家诞生的重要时刻,也承载了人民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梦想。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增强文化自信。
1.
【开】
(会意。小篆字形,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两手打开门闩之意。本义:开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開,张也。 、 《老子》十章-天门开阖。 、 《老子》-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 《易·系辞上》-开物成务。 、 《乐府诗集·木兰诗》-开我东阁门。 、 《资治通鉴·唐记》-遂开门纳众。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 、 《广东军务记》-午后又开西门归德门。
【组词】
开城、 开门钱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典】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 《尔雅·释言》-典,经也。 、 《易·系辞》-不可为典要。 、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 《左传·昭公十五年》-司晋之典籍。 、 丘迟《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重贵)。 、 《后汉书·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组词】
药典;字典;释典、 法典;佛典;引经据典;典志、 典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