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5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7:53:05
亚美尼亚高原是指位于亚洲西部的一个高原地区,主要位于现代的亚美尼亚共和国、土耳其东部、伊朗西北部和阿塞拜疆西南部。这个高原是高加索山脉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1500至2500米之间,地形多山,气候多样,从温带大陆性气候到高山气候都有。
在地理学和地质学领域,亚美尼亚高原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这一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地质结构。在历史学和考古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该地区的古代文明和历史**。在文学作品中,亚美尼亚高原可能被描绘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地方,或者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地理特征的叙事背景。
亚美尼亚高原这个词汇的词源直接来源于地理名称“亚美尼亚”和高原的定义。亚美尼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名称,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高原一词则是地理学术语,用于描述地势较高的广阔地区。
亚美尼亚高原在历史上是多个文化和的交汇点,包括教、伊斯兰教等。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文化交流和冲突的场所。
提到亚美尼亚高原,可能会联想到其丰富的历史、多样的文化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这个词汇可能唤起对古老文明的敬畏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由于亚美尼亚高原是一个地理学术语,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较少直接使用这个词汇。然而,对于地理学爱好者或学者来说,这个词汇是描述和研究该地区的重要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亚美尼亚高原的怀抱中, 古老的石头诉说着千年的秘密, 风,携带着远古的歌谣, 在这片高耸的土地上回响。
亚美尼亚高原的图片可能展示出连绵的山脉、古老的教堂和丰富的植被。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山谷的声音,或者是当地民族音乐的旋律。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亚美尼亚高原可能被称为不同的名称,但其地理特征和文化意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亚美尼亚高原作为一个地理学术语,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专业术语,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理解复杂的概念。
1.
【亚】
(象形。小篆作“亞”。许慎认为像人驼背形。甲骨文一说像花边形。本义:丑)。
同本义。
【引证】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 、 《说文》。段玉裁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衣驾切。”-亚,丑也。
2.
【美】
(会意。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味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美,甘也。 、 《管子·五行》。注:“谓甘露醴泉之类也。”-然后天地之美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食必珍美。
【组词】
美酒;美甘甘、 美味、 美食
3.
【尼】
阻止;阻拦。
【引证】
《墨子》-淫嚣不静,当路尼众。
【组词】
尼行、 尼阻
4.
【亚】
(象形。小篆作“亞”。许慎认为像人驼背形。甲骨文一说像花边形。本义:丑)。
同本义。
【引证】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 、 《说文》。段玉裁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衣驾切。”-亚,丑也。
5.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6.
【原】
(会意。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引证】
《说文》。俗字作“源”。-原,水泉本也。 、 《孟子》-原泉混混。 、 《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 、 《汉书·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 、 唐·韩愈《原毁》-有本有原。
【组词】
原泉、 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