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2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27:43
词汇“毙死”在中文中是一个较为生僻且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物因暴力、疾病等原因而死亡,尤其是指非自然死亡或突然死亡。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毙死”进行深入分析:
“毙死”的字面意思是因暴力或其他非自然原因导致的死亡。它强调了死亡的突然性和非正常性,通常带有一定的暴力或悲剧色彩。
“毙”字古已有之,原意为倒下、死亡,后来特指因暴力或疾病导致的死亡。在现代汉语中,“毙死”一词的使用频率不高,多见于较为正式或专业的文本中。
在**文化中,死亡是一个敏感且需要谨慎提及的话题。因此,“毙死”这样的词汇在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新闻报道、法律文件或文学作品中。
提到“毙死”,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暴力、悲剧和不幸,它唤起的情感通常是沉重和悲伤的。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的使用场景非常有限,通常在描述某些不幸或极端**时才会用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毙死”用于描述某个角色的悲剧性结局,以此来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和戏剧性。
提到“毙死”,可能会联想到黑暗、血腥的画面,或是沉重的音乐,这些都是与暴力和死亡相关的视觉和听觉元素。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非自然死亡的词汇各有不同,但都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例如,英语中的“die a violent death”与“毙死”有相似的含义。
“毙死”是一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汇,它在中文中主要用于描述非自然或突然的死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特定的情感和语境。然而,由于其强烈的负面含义,使用时需要谨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不适。
1.
【毙】
(形声。从死,敝声。在先秦古书中的獘,在流传中往往被改成斃。本义:仆倒;倒下去)。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 、 《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斃。 、 《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斃于车中。
【组词】
毙死、 毙踣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