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5:19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将摄入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组织的一部分的过程。在生物学中,这通常涉及将复杂的有机分子分解成更简单的分子,然后这些分子被细胞吸收并用于合成新的细胞物质。
“同化作用”一词源自拉丁语“assimilare”,意为“使之相似”。在生物学中,这个词最早用于描述生物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后来扩展到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用于描述文化融合的过程。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同化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它既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也可能导致某些文化的消失或边缘化。
同化作用可能引发积极的情感,如归属感和融合感,也可能引发消极的情感,如文化失落感和身份危机。
在个人生活中,同化作用可以体现在学习新语言或适应新文化的过程中。例如,一个人在移居到新的国家后,通过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化,逐渐实现文化同化。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同化作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理解:
在爱的光辉中,我们的心灵同化, 如同星辰在夜空中交融, 彼此的光芒,不再分隔。
在不同语言中,同化作用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班牙语中,“asimilación”同样指生物学中的同化作用,也用于描述文化融合的过程。
同化作用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涉及生物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它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文化融合和语言发音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解和应用同化作用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生理过程、社会文化的动态变化以及语言的多样性。
1. 【同】 ——见“胡同”hútòng。
2.
【化】
用掉、耗费。 同: 花
【组词】
化钱、 化工夫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用,可施行也。 、 《苍颉篇》-用,以也。 、 《易·益》-利用为大作。 、 《虞书》-五行五用哉。 、 《书·微子》-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 、 《周礼·宰夫》-乘其财用出入。 、 《周礼·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 、 宋·王安石《上五事札子》-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 明·魏禧《大铁椎传》-皆不足用。 、 蔡元培《图画》-用水彩。 、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又用篆章。
【组词】
用不着、 备用、 实用、 拆用、 用功、 用长、 用板、 用计、 用天因地、 用钱、 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