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2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20:51
“托公报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借助公家的名义来谋取私人的利益。这个成语强调了利用公共资源或公共场合来实现个人目的的行为,通常带有贬义。
在文学作品中,“托公报私”常用来揭示人物的道德缺陷或不正当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滥用职权或公器私用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管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同义词:公器私用、假公济私、以公谋私 反义词:公私分明、公而忘私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有所差异,但核心含义相似,即关于公共与私人利益的区分和处理。
“托公报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公共与私人道德界限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社会中,其应用场景和批评对象有所扩展。
在**文化中,强调公私分明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托公报私”这个成语在社会批评和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滥用公共资源。
这个词汇通常引起负面情感,如厌恶和不满,因为它涉及到不公平和道德失范。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能有助于揭露和批评不正当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某些人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这时就可以使用“托公报私”这个成语来描述这种行为。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托公报私”作为一个主题,探讨权力与道德的冲突,或者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这种行为的后果。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一个场景,如一个人在办公室内利用公家资源处理私人事务,以此来形象化“托公报私”的概念。听觉上,可以通过对话或旁白来强调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
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abuse of power”或“misuse of public fund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含义相似,即关于公共资源的滥用。
“托公报私”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批评工具,它不仅帮助我们识别和批评不正当行为,也提醒我们在公共生活中保持道德和公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深度都是有益的。
1.
【托】
推。同“拓”。
【引证】
《玉篇》-托,推也。 、 《集韵》-拓,手推物也。或作托。
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3.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4.
【私】
(形声。从禾,厶(sī)声。本义:禾;庄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盖禾有名私者也。”-私,禾也。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