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4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49:36
“救亡”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拯救国家或民族于危亡之中,通常指的是在面临严重危机或灾难时采取行动以挽救局势。
在文学中,“救亡”常常被用来描述英雄人物或集体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场景,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需要紧急救助的情况,不限于国家层面。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救亡”可能特指特定历史时期的救国**或政策。
同义词中,“拯救”和“挽救”更侧重于行动的结果,而“解救”则强调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救亡”相反的状态或过程。
“救亡”一词源于汉语,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用以描述国家或民族在危难时刻的自我拯救。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历史上,“救亡”常常与民族危机和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联系在一起,成为激发民族精神和团结力量的象征。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历史意义。
“救亡”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在危难时刻的勇敢行为。这种联想激发了我对于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救亡”这个词,但在讨论历史**或参与公益活动时,我会意识到这个词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和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救亡”:
在风雨飘摇的夜里,
英雄们挺身而出,
以血肉之躯,
筑起救亡的长城。
想象一幅画面: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一群士兵奋不顾身地冲锋,背景音乐是激昂的进行曲,这样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强化了“救亡”的紧迫感和英雄主义。
在英语中,“救亡”可以对应为“salvation”或“rescue”,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与“救亡”有所不同,更侧重于个人或抽象概念的拯救。
通过对“救亡”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的载体。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词汇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
1.
【救】
(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救,止也。 、 《周礼·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 《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使之相救。 、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组词】
救止、 救祸、 救灭、 救熄、 救扑
2.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