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2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28:00
地面温度是指地球表面(包括土壤、岩石、水体等)的温度。它是气象学和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描述地表的热状态,对气候研究、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地面温度这个词汇在英语中对应的是“ground temperature”,其词源直接来源于对地表温度的描述。在科学研究中,这个概念随着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发展而逐渐被精确化和系统化。
在农业社会中,地面温度是决定种植季节和作物选择的关键因素。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讨论,地面温度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地面温度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舒适度相关联,如温暖的地面温度让人联想到春天的到来,而寒冷的地面温度则让人感到冬天的严寒。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地面温度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户外活动时间和穿着。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选择地面温度较低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户外**更为舒适。
在诗歌中,地面温度可以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或情感的变化,如“地面温度的每一次升降,都是大自然无声的诗篇”。
在不同语言中,地面温度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其科学意义和应用场景是相似的。例如,在法语中,地面温度被称为“température du sol”。
地面温度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不仅在专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感受。通过对地面温度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并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做出相应的适应和调整。
1.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温】 (形声。从水,昷声。本义:水名)。 古水名。
4.
【度】
估计,推测。
【引证】
《史记·项羽本纪》-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组词】
忖度、 测度;度空儿
衡量。
【引证】
《礼记·王制》。释文:“量也。”-度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