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3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33:05
地力:这个词汇通常在农业和地理学领域中使用,指的是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它包括土壤的肥沃程度、结构、水分保持能力以及对植物根系的支持能力。
地力一词源自汉语,由“地”和“力”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农业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其含义和应用范围逐渐明确和扩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力与“天时、地利、人和”并列,被视为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地力这个词给人一种稳定、滋养和生命力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肥沃的土地、茂盛的庄稼和勤劳的农民。
在我小时候,祖父经常谈论我们家田地的地力,他总是说:“好的地力是家族财富的根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地力如母,滋养万物,无声中孕育着希望的种子。”
想象一片金黄的麦田,风吹过时麦浪翻滚的声音,这些都是地力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oil fertility”,它传达了相似的概念,但在文化内涵上可能有所不同。
地力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在农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化和情感层面有着丰富的内涵。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和农业的关系,以及人类与土地的互动。
1.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