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4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43:07
“撂过手”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某些地区的口语中使用。字面意思是“放手”或“不再管”,通常用来表示某人不再负责某事,或者不再继续参与某项活动。
在不同的语境中,“撂过手”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撂过手”这个词源于方言,具体词源不详。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和使用,但其使用范围仍然主要局限于某些地区和社群。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撂过手”可能带有负面含义,因为它可能被视为不负责任或逃避责任的行为。然而,在其他情况下,它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合理的决策,尤其是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放弃、逃避或解脱的情感。对于不同的人,它可能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有些人可能感到失望或愤怒,而有些人可能感到轻松或理解。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某人在面对困难时的选择,比如某人决定放弃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或者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选择放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撂过手”来表达一种无奈或解脱的情感:
风起时,我将梦想撂过手, 任其随风飘散,不再回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悬崖边,手中放飞一只鸟,象征着放手和解脱。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轻柔的旋律,表达放手的平静和宁静。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有不同的词汇,例如英语中的“let go”或“give up”,但每个词汇的具体含义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撂过手”这个词在表达放弃或放手的行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动作本身,还可能包含情感和心理状态的描述。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沟通更加准确和生动。
1.
【撂】
(形声。从手,略声。本义:撇开,搁下,丢开)。
同本义。
【引证】
《红楼梦》-难道我上学去,撂得你们冷清了不成?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