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3:28
年祀(nián s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每年进行的祭祀活动。它通常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如每年的某个节日或纪念日,对神灵、祖先或重要历史人物进行的祭祀仪式。
年祀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年”指的是时间单位,而“祀”则指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文献或传统*俗的描述中。
在*文化中,年祀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俗,它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也是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通过年祀,人们表达了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和对未来一年的祈愿。
年祀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和神圣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古老的仪式、家族的团聚和传统的延续。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激发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年祀可能与家庭传统紧密相关。例如,每年清明节,家庭成员会一起前往祖坟进行祭祀,这是一种传承已久的年祀活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年祀钟声响古村。 祖先恩泽如江水,子孙心香祭先魂。”
年祀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庙宇、燃烧的香烛和悠扬的钟声。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年祀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年度祭祀活动也存在,如日本的“お盆”(Obon)节日,这是一种纪念祖先的年度活动。
年祀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反映了人类对时间循环和生命延续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承文化遗产。
1.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2.
【祀】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祀,祭无已也。 、 、 、 《周礼·在宗伯》。郑注:“五色之帝。”-五祀。 、 《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以雷鼓鼓神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