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0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00:44
词汇“推择为吏”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推择为吏”字面意思是通过推荐和选拔的方式任命为官员。其中,“推”指的是推荐,“择”指的是选拔,“为吏”则是指任命为官员。这个词汇体现了古代官员选拔的一种方式,即通过他人的推荐和严格的选拔过程来任命官员。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推择为吏”的使用。在这些文献中,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古代官员选拔的制度和过程。在现代口语和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和通俗的表达方式。
“推择为吏”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特别是在描述古代官员选拔制度时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选拔”、“任命”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古代**,官员的选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通过“推择为吏”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官员的质量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官员的期望和要求。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重和正式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制度,以及对官员的严格要求。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古代历史或文化时,可能会提及这个词汇,以展示古代官员选拔的复杂性和严肃性。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推择为吏”来营造古代氛围,如:“乡里推择,少年为吏,执笔从政,心怀天下。”
结合古代官服、官印等视觉元素,以及古筝、笛子等传统音乐,可以更好地体现“推择为吏”的古代氛围和文化内涵。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员选拔制度也有不同的表达和实践,如罗马帝国的“选举”制度,但具体的词汇和过程会有所不同。
“推择为吏”这个词汇虽然现代使用较少,但它反映了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古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底蕴。
始为布衣,贫无行,无得推择为吏。
早以文学得~,任至滁州全椒县尹。
1.
【推】
(形声。从手,隹(zhuī)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推,排也。 、 《仓颉篇》-推,軵也,前也。 、 《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 《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推堕附马河中。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始欲着推字。 、
【组词】
推毂、 推抢、 推沟、 推行、 推引、 推天抢地、 推转
2.
【择】
挑拣,用于口语。
【引证】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组词】
择菜;择不开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