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2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26:41
制诏:在古代,制诏是指颁布的正式命令或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它通常用于宣布重大决策、任命官员、颁布法律或宣布国家大事。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制诏常被用来描述**的权威和决策过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中频繁提及。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制诏”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能会在讨论历史或古代政治制度时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政治学和法律学等领域,制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于分析古代**的政治结构和法律体系。
同义词:诏令、圣旨、敕令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与“民间决议”或“地方条例”等相对比。
词源:“制”字源于古代的“制度”,意为制定、规定;“诏”字则源于“诏书”,意为**的命令。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制诏”一词逐渐固定为指代**的正式命令,其使用范围和形式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在古代,制诏是皇权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一种法律文书,也是权威的象征。制诏的颁布往往伴随着重大的政治**,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情感反应:制诏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权威和庄严,带有一定的历史沉重感。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场景,**坐在龙椅上颁布命令的画面。
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时,我经常遇到“制诏”这一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我可能会使用“制诏”一词来描绘**的决策过程,增强故事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视觉联想: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的画像,**坐在龙椅上,手持诏书。
听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钟声或鼓声,伴随着制诏的颁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royal decree”(王室法令)或“imperial edict”(帝国法令)也有类似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制诏”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古代**皇权的运作方式和法律体系。这一词汇不仅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学创作和语言表达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1.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
2.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