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3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36:37
词汇“榷征”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的法律、经济领域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榷征”进行分析:
“榷征”一词由两个字组成:“榷”和“征”。其中,“榷”字古指专卖、专营,如盐榷、酒榷,指的是国家对某些商品的专卖制度;“征”字则有征收、征税的意思。因此,“榷征”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国家对某些商品的专卖和征税。
在古代中国,榷征制度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盐、铁、酒等商品上实行专卖,以增加国家收入。在文学作品中,榷征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经济政策或社会状况的语境中。在现代,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历史研究、法律文献或经济学术讨论中。
“榷”字最早见于《周礼》,原意为独木桥,后引申为独占、专营之意。“征”字则自古有征收、征召之意。随着历史的发展,榷征制度逐渐成为国家控制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在中国古代,榷征制度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强有力控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也限制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
提到“榷征”,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封建制度、国家的强权统治以及对民间经济的限制,这种联想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
由于“榷征”是一个较为专业的历史经济术语,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用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榷征”来描绘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政策背景。
结合古代市场的图片或古代市集的背景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榷征”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在其他国家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国家专卖制度,如古罗马的盐税,但具体名称和实施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榷征”作为一个历史经济术语,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虽然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研究历史经济的重要概念。
1.
【榷】
(形声。从木,寉(hè)声。本义:独木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两头聚石,以木横架之,故亦名石杠。”-榷,水榷横木,所以渡者也。 、 《广雅·释室》-榷,独梁也。 、 《初学记》-独木之桥曰榷。
2.
【征】
(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 、 《尔雅》-征,行也。 、 《易·大壮》-壮于趾征凶。 、 《诗·小雅·小宛》-而月斯征。 、 《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先王卜征五年。 、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 古乐府《木兰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唐·李白《送友人》-孤蓬万里征。
【组词】
征鼙、 征衣、 征客、 征鸟、 征盖、 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