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0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5:01:28
夹枪带棒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携带武器,比喻说话或行为带有攻击性或威胁性。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辞或行为尖锐、刻*,带有明显的敌意或挑衅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夹枪带棒 常用于描述人物之间的对话,尤其是那些充满火药味的辩论或争吵。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辞尖锐,不易相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辩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带有强烈攻击性的辩论策略。
同义词:尖酸刻*、咄咄逼人、言辞激烈 反义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和风细雨
夹枪带棒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形象的比喻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描述带有攻击性言行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夹枪带棒** 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言辞和行为中攻击性的敏感和反感。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常倾向于避免这种带有敌意的交流方式,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紧张、冲突和不愉快。它提醒人们在交流中应保持礼貌和尊重,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说话夹枪带棒的人,他们的言辞往往让人感到不舒服。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也降低了沟通的效率。
在诗歌中,可以将夹枪带棒 融入描述激烈的辩论场景,如:
唇枪舌剑间,夹枪带棒语, 火花四溅中,真理何在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个人面对面站立,眼神锐利,言语间带有明显的敌意。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尖锐的争吵声,充满紧张和不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with a sharp tongue" 或 "with a biting remark",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攻击性意味。
夹枪带棒 这个成语在描述带有攻击性的言辞和行为时非常形象和生动。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
敏之究竟持重一点,她怕太说得明白了,二姨太~一阵乱嚷嚷,就更是不好收拾。因之找了别的几件事来谈着,把这话扯了开去。
1.
【夹】
腋下
【组词】
夹肢窝
2.
【枪】
(形声。从木,仓声。本义:二树的枝条互相抵拒)。
古时长柄有尖头的刺击武器。
【引证】
《说文》。按,歫人之械也。-枪,歫也。 、 《苍颉篇》-枪,谓木两 头锐者也。 、 《通俗文》-剡木伤盗曰枪。 、 《国语·齐语》。注:“桩也。”-挟其枪刈耨刈。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铁骑突出刀枪鸣。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枪刺应元。
【组词】
红缨枪;枪缨
3.
【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 《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 、 《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 《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 《世说新语·文学》-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
【组词】
带冕、 带围、 带钩、 带头
4.
【棒】
(形声。从木,奉声。本义:棍,杖)。
同本义。
【引证】
《魏书·尔朱荣传》-人马逼战,刀不如棒。
【组词】
棒糖;棍棒;棒打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