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6:41
词汇“炙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炙脍”字面意思是指烤肉和细切的肉。其中,“炙”指的是烤,而“脍”指的是细切的肉。在古代,这两个词常常连用,表示精美的肉食。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炙脍”常用来形容宴席上的美食,尤其是在描述贵族或皇室宴会时。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文研究中。
“炙”和“脍”都是古代汉语词汇,源自甲骨文和金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烤肉”和“切肉”等词汇。
在古代**,炙脍是贵族和皇室宴会上的常见食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饮食文化。在现代,虽然这个词汇不常用,但它仍然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词汇。
提到“炙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宴会场景,感受到一种古朴和奢华的氛围。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炙脍”的含义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相关文献。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炙脍”来营造古代宴会的氛围,如:“月下宴席,炙脍飘香,琴声悠扬,古人情长。”
想象一幅古代宴会的画面,宾客们围坐,桌上摆满了炙脍,香气四溢,伴随着古琴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优雅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指特定的传统美食,如法国的“cuisine”或日本的“料理”,它们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炙脍”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和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的连续性。
1.
【炙】
(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炮当作灼。-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 《颜氏家训》-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 、 《礼记·曲礼》。疏:“火灼曰炙。”-毋嘬炙。 、 《礼记·礼运》-以烹以炙。 、 《史记·刺客传》-置匕首鱼炙之腹中。 、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乐府诗集·西门行》-饮醇酒,炙肥牛。
【组词】
炙煿、 炙肉、 炙羊、 炙鼠、 炙鱼
2.
【胾】
切成的大块肉。
【引证】
《说文》-胾,大脔也。从肉。 、 《诗·鲁颂·閟宫》-毛炰胾羹,笾豆大房。 、 《礼记·曲礼》。注:“殽,骨体也;胾,切肉也。殽在俎,胾在豆。”-左殽右胾。 、 《管子·弟子职》-羹胾中别。 、 《仪礼·士虞礼》-胾四豆。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