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4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48:15
“寒热病”是一个中医术语,指的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导致的疾病。字面意思是指由寒冷和热邪引起的病症。在中医理论中,寒热病通常表现为身体发热或发冷,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乏力等。
“寒热病”一词源自中医理论,其概念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已有记载,如《黄帝内经》等。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这一术语逐渐被系统化和理论化。
在**文化中,寒热病不仅是医学问题,也常被赋予道德或哲学的象征意义。例如,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病痛常被用来反映其内心的挣扎或社会的矛盾。
“寒热病”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中医的神秘和深奥,以及对自然界阴阳平衡的追求。它也让我感受到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永恒斗争。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因为忽冷忽热的症状去看中医,被诊断为寒热病。通过中药调理,症状得到了缓解,这让我对中医的疗效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寒热病”:
在阴阳的交界,寒热病缠绕,
草药的香气,调和着生命的旋律。
在西方医学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病毒性感冒”或“流感”,但缺乏中医中对阴阳平衡的深入探讨。
“寒热病”作为一个中医术语,不仅代表了具体的疾病,也体现了中医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术语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和医学体系。
1.
【寒】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寒,冻也。 、 《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 《易·说卦》-乾为寒。 、 《左传·哀公十二年》-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 、 《左传·昭公四年》-以享司寒。 、 《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风。 、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庄子·德充符》-饥渴寒暑,是事之变。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寒肃、 寒悄、 寒衾、 寒噤
2.
【热】
(形声。本义:温度高)。
同本义。跟“冷”相对。
【引证】
《素问·五常变大论》-肺甚畏热。 、 《韩非子·有度》-清暖寒热,不得不救。 、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 《列子·汤问》-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组词】
热天;热釜、 热浪;炽热;滚热;火热
3.
【病】
(形声。疒形丙声。本义:上古时指重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病,疾加也。 、 《仪礼·既夕礼》。注:“疾甚曰病。”-疾病外内皆埽。 、 《易·说卦》-坎为心病。 、 《左传·襄公十九年》-疾病而立之。 、 王充《论衡·订鬼》-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 《韩非子·孤愤》-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 、 《庄子·达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组词】
病革、 病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