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0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01:59
词汇“正仪”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
“正仪”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正确的仪式”或“正式的礼仪”。它强调的是一种规范性和正式性,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仪式或礼节应当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在文学作品中,“正仪”可能用来描述古代宫廷或官方场合的正式礼仪,如“正仪大典”。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研究、礼仪学等,可能会提及。
由于“正仪”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正”和“仪”两个字组合而成,分别表示“正确”和“仪式”。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正仪”可能与儒家文化中的礼仪规范有关,强调仪式的正式性和规范性。
“正仪”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仪式或官方活动,带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在现代生活中,“正仪”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场合,如婚礼、葬礼等,仍然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在创作中,可以将“正仪”融入到描述古代宫廷或官方场合的场景中,如:“宫殿内,正仪大典正在进行,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宫廷的正仪场景,如**登基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庄重的古典音乐,如宫廷乐曲。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词汇或概念,如西方的“formal ceremony”或“official protocol”,都强调仪式的正式性和规范性。
“正仪”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礼仪规范的重视。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并在适当的场合运用。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